《阿Q正传》读后感
提起精神胜利法,不可避免的就要提到以为在鲁迅笔下的一位人物——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想象自己胜利的当时将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失败或者屈辱转变成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的胜利与光荣,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的思想行为方式。在这里面最主要的心理特征就是自欺欺人和屈服。
《阿Q正传》这篇文章最主要所批判的便是中国国民劣根性中的精神胜利法。鲁迅自己曾在《论睁了眼看》里面写到: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他对阿Q性格的塑造,对阿Q生平的描述都在批判这种精神胜利法。在他的钱被偷了之后,通过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便觉得心满意足了。鲁迅用极为夸张的手法,展现出了精神胜利法的荒谬之处。至于为什么会有精神胜利法,我觉得主要是因为阿Q自己既有自尊,认为自己比比人都高人一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处处都会受人打压。而在这种情况下,自尊心又会变为虚荣心,因此每每当他受到欺负时,他都会为了自己那可怜的自尊心、虚荣心去想象自己胜利了来安慰自己,这种心态是鲁迅先生极度厌恶的,认为这种心态就是国民性的怯懦、懒惰。而这种心态又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的打压下,是因为旧社会、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导致的。因为归根到底,鲁迅先生同时也批判了封建制度。
与此同时,鲁迅还借阿Q展现了他骨子里的奴隶性。这种奴隶性是四千多年从封建统治时期积淀在每一个旧中国人底层老百姓灵魂当中的意识。就比如说在他被带到法庭时,看到一排排的大人物之后身不由己地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趋势改为跪下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也是鲁迅先生所批判的一点。
最后三章则写了阿Q在并不了解革命的时候去“参加了”革命,并且最后再浑浑噩噩中被杀死。这种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但是看起来非常荒谬的是,在他要死了的时候,画押时想的是自己的圆圈画的圆不圆,游街示众的时候想的是自己竟没有唱几句戏。而当时的人们想的又是这个死囚有了这么久的街,竟没有一句戏,真是白跟一趟了。这深刻体现了当时国民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现了旧国民的劣根性。
我认为鲁迅写阿Q这个人物是为了揭露旧国人的缺点和弱点,唤醒他们的意识,想让他们面对现实,改变命运。鲁迅曾经说过,他想用他的文学作为武器来攻击人民的敌人。他还说,他想用他的文学作为一面镜子,反映人民的真实面貌。我觉得阿Q在鲁迅手里既是武器,也是一面镜子;是攻击压迫剥削人民的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武器,也是一面反映出被体制奴役的人们的无知、懦弱和虚伪镜子。鲁迅写《阿Q正传》是为了把旧国人从精神胜利中唤醒,激励他们追求真正的胜利。